社區食堂,也要建起來了?
這兩天有一個事情也引起了比較大的關注,就是社區食堂,但是這又不僅僅是食堂這么一點點事,而是一個系統。這個事情的源頭,是因為下面的這個通知:
10月31日,住建部、民政部聯合發布《關于開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》。其中顯示,各市(區)應選取3至5個社區開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,試點時間自2022年10月開始,為期2年。通知表示, 試點社區應規劃建設社區綜合服務設施、幼兒園、托兒所、老年服務站、社區衛生服務站,還將配建食堂、家政服務網點等便民商業服務設施。


這個通知一出來,有網友就發現了,如果一個社區里面,建一個托兒所,一個幼兒園,再建一個養老站,一個衛生服務站,再配一個食堂,如果再加一個最近說的供銷社,那么不就是新型社區的閉環了嗎?這個乍一看,就跟過去的廠礦或者機關大院有點像,只不過以前的也比較簡單,子弟學校,醫務室,食堂,這在過去也都是標配。
這么一對比起來,很多人就擔心這是要吃大鍋飯嗎?但是如果從經濟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,就會發現這很明顯不一樣,應該說這是一種新的嘗試,可能還是想找到解決人口問題的突破口。
為什么要從經濟角度看這個社區的綜合配套建設呢?其實過去的公家食堂,就是一種簡配,但為什么當年簡配也難以持續呢,最主要的還是一個成本問題沒法解決。
所以從成本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的時候,就會很自然的發現,除了大家關注的食堂以外,真正重要的那些,比如托兒所,幼兒園,醫療服務,養老服務,這都是這些年,市場化改革之后,最受人詬病的幾個領域。也就只差一個房子了。可以直截了當的說,這幾個領域就是市場化一定程度上失敗的領域,沒有給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帶來幸福感,托兒所,幼兒園都太貴,養老好一點的也貴,而且還排不到床位,各方面都加劇了年輕人的生活負擔,最后的結果就是大家都不愿意多生孩子。所以把這些市場化搞到最后大家都不夠滿意的領域,集中到社區來,嘗試用新的模式,也就是市場結合計劃的模式,看能不能取得一個平衡,既避免計劃經濟模式下的低效,又平衡市場化之下的高價。如果說能通過試點,達到這么一個效果,那就善莫大焉。但是很多人對這種新的嘗試,總是要用有色眼鏡去看待,這樣先入為主帶入了成見,那就自然不會有好感。但是實事求是的說,這些是不是也是大家現在最為詬病的,幾個供需矛盾最突出的領域呢?過去說市場化是靈丹妙藥,但現實的實踐看,在有些領域還是會遇到新的問題,即便是在完完全全徹徹底底市場化的西方國家,這幾個問題,似乎也依然解決的不好。美國只有3.3億人,年均醫療保健支出在3.6萬億美元左右,相當于其軍費開支的5倍,但是現在的預期壽命只有76.1歲,比我們的78.2歲還低,即便是疫情以前,也是基本差不多。但是我們要是按美國的市場化模式,那樣的經濟成本是無法承受的。實際上我們是蘇聯模式,美國模式,都學習過的,但最關鍵的問題是不能迷信有個萬能的模式,最終還是要解決實際的問題,所以回到經濟的角度,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成本之下,能夠使公平和效率能達到一個平衡?
如果以后社區模式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,那有什么不好的呢?這次大家都在關注社區食堂,其實很多小區,尤其是一些度假小區,搞業主食堂已經很多年了,特點就是提供三餐,品種豐富,價格實惠,在很多地方其實反應還不錯。

這么多年能辦下來,其實就已經說明了一些問題。業主食堂,因為辦在內部,不需要門面租金,其實成本這一塊就節省了很多,然后也不追求和考核經營業績的增長,自然也就沒那么大的經營壓力。一句話概括,跟外面的飯店比起來,最大的區別就是成本低,而且不用卷。而比起幼兒園,醫療和養老,這些痛點問題來,其實食堂的重要性簡直不值一提,因為這個還不算是社會的痛點問題,所以大家的關注點似乎有點跑偏,核心還是跟食堂一起建的其他配套服務,如果能把年輕人的后顧之憂都解決了,那么生育率還怕起不來嗎?當然,這里面還是有個問題沒有解決,就是社區的根本是房子,房子要怎么解決?
最新的思路,可能就是這個社論:積極做好風險資產價值重估的準備。

所以如果這是個系統工程,那很有可能又是團餐的一大利好消息,值得期待。
